育兒智慧:如何處理孩子摔倒?學習辨識情緒、培養挫折忍受力的黃金機會。

「地板壞壞!」、「哎唷,是誰沒看路!」 孩子摔倒時,你家上演的是哪一齣劇本? 看著孩子摔跤,大概是所有照顧者的心頭大石。我們總在第一時間衝上前,急著安撫、急著抱起。但一位媽媽分享,當她選擇用「不一樣」的方式面對女兒的眼淚時,竟意外地開啟了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大門。 有時候,成長的養分,就藏在那些我們最想避免的傷與痛裡。 以下文章摘錄自《「聽話」父母養成記——親子同行的敘事實踐之旅》   「摔著摔著就大了」 自從第一次看到心心摔跤,我腦袋裡面這句話就噔一聲冒出來了,以至於我以為我也是這樣長大的。 後來發現每個人對孩子摔跤的反應真的大不同,於是我先跑去問我媽,這個邏輯很好理解吧,假設我是摔大的話,很自然覺得心心也能夠摔大到畢業。 結果,我媽用一種「你女兒是不是你親生的,或者你是不是孩子後媽」的眼神望著我……我只好默默退下,再思索一下這個邪惡的念頭如何產生。 等等,自我審查機制告訴我這個念頭是邪惡的,是因為當嫲嫲在旁邊時會衝過去抱緊心心,安慰她,還會怪責的口吻對在場的其他大人說,樓梯就要抱起來,或者這種路怎麼要讓孩子自己走;外公會一邊打地面一邊說地板壞壞;外婆甚至不會讓摔倒這件事情發生在她的管轄時段…… 相比之下,我似乎沒有他們這麼在乎,所以,真的很邪惡嗎? 先說說我會怎麼做吧。心心是個很謹慎的孩子,走和跑都相對於同齡的孩子慢,所以相對來說,摔跤的機會也不多。 【5分鐘專注力挑戰】孩子能做到嗎?其實專注力也能訓練! 該不該讓孩子多參加比賽、考取證書?其實答案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別盲目報拼音班、追求牛津腔!醫生媽媽分享在家教導孩子英語心得 我記得心心第一次摔跤的時候是在水泥地,膝蓋擦傷,有輕微的流血。我正打算繼續往前走(相信我,真的很輕微),心爸已經公主抱著心心衝到藥房,喘著粗氣,迅速買了酒精消毒液、棉花和創可貼。藥房老闆看到心爸的表情,再看看心心的傷口……臉上略過一絲難以名狀的尷尬(但我相信這種浮誇的家長他應該也習慣了。)心心也的確表現得疼痛和難受。 當然,我相信心心在經歷「痛」這個陌生的感覺,是需要陪伴、安慰和呵護的。但那一次之後,我就在想,之後遇到她摔倒,她想要的回應和我想要給出的回應是什麼樣的呢? 「摔著摔著就大了」這個念頭,讓我面對心心摔倒時,沒有太緊張,也不會馬上扶起來。 我通常會走過她身邊,蹲下來。讓心心借個力,自己爬起來。站起來之後,我會請她甩甩手,踢踢腳,扭扭屁股(到這個已經破涕為笑了),再和她一起評估一下受傷的程度:「嗯,告訴媽媽哪裡痛,超級痛還是少少痛。」(通常會用手指比劃一個距離,加上語氣,孩子就能夠明白)。 很多時候,我話還沒問完,她屁顛屁顛跑走或者繼續騎車,就已經是答案了。也試過破皮,或者感覺很痛的時候,心心會大聲的哭出來。 有一次在平衡車上摔下來,雖然沒有明顯外傷,但哭得可傷心了。在確保了身上沒有明顯外傷後,我安慰她說:「剛才摔倒很突然,是不是嚇了一跳啊?」 她聽了一下,沒有特別反應,但感覺接近核心的外圍了,我繼續猜:「覺得自己玩平衡車玩得很棒,摔了下來是不是也有些生氣啊?」心心似乎稍微平靜了一些,我當時心裡感覺很驚喜,小小人兒,對自己平衡車技術小傲嬌,不論是氣自己還是氣平衡車,也算是繼傷心、害怕之後認識到新情緒:憤怒。 我告訴心心:「如果你喜歡,我們可以坐在旁邊休息一下,或者繼續騎車,都可以。」當然,還有一句是心心哭的時候我最常說的:「哭吧哭吧,哭出來舒服一點的話,沒關係的。」 並不是要求每個照顧心心的人,在她摔倒後,都必須有一樣的反應。即使不同的回應,我相信她都感受到同樣的關切和愛。我只是想用我最自在的方式,陪伴她面對必然要經歷的傷和痛。 所以,這不是個邪惡的念頭,只是一個在家族群裡面相對比較小眾且屬於我自己的念頭。 也許是因為我相信,摔倒,和吃飯睡覺一樣,都能夠吸收到成長的養分,而總有一天,她會完全的自己吃飯、自己睡覺,也會自己跌倒,然後自己爬起來。 書名:「聽話」父母養成記——親子同行的敘事實踐之旅 作者:李慧敏 出版社:紅出版(青森文化) 立即購買:https://www.red-publish.com/book/3155 【本文章獲紅出版授權轉載】

【5分鐘專注力挑戰】孩子能做到嗎?其實專注力也能訓練!

「孩子坐不住、總是分心?其實專注力不是天生的,透過簡單的5分鐘挑戰,就能慢慢鍛鍊出來。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,效果比想像中更大!」以下文章摘錄自《其實考試可以好easy!——秒速提升學習專注力和記憶力》 魔法練習:五分鐘專注力挑戰 在這個充滿誘惑和干擾的數碼時代,要保持專注確實不容易。但是否知道,只需要短短五分鐘,我們就能開始訓練自己的專注力?這個簡單但有效的練習,源自正念靜觀(Mindfulness Meditation)的概念,被眾多研究證實能有效提升專注力。 為什麼選擇五分鐘? 根據認知科學(Cognitive Science)的研究,大腦就像肌肉一樣需要循序漸進的訓練。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,即使是短短五分鐘的專注力訓練,也能帶來顯著的效果(Tang et al., 2007)。 這就像是在健身房裏,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舉起最重的啞鈴,而是從輕重量開始,慢慢增加。 基礎練習方法: 首先,請找一個安靜、舒適的地方坐下。可以是書桌前的椅子,也可以是床邊。姿勢要放鬆但保持警覺,脊背挺直但不要太緊繃。根據專注力研究專家坎培爾(Campbell, 2018)的建議,良好的坐姿能幫助我們維持清醒的意識狀態。 接着,設定計時器(Timer)五分鐘。建議使用溫和的鬧鐘聲音,避免太過刺耳的提示音,以免打斷練習時的專注狀態。 然後, 輕輕閉上眼睛, 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。感受空氣通過鼻子進入身體, 再從鼻子呼出。不需要刻意改變呼吸的節奏, 只要自然地呼吸就好。這種呼吸覺察(Breath Awareness)是提升專注力的基礎 練習(Davidson & Lutz, 2008)。 在練習過程中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思緒開始飄移:想着今天的功課、明天的考試,或是晚餐要吃什麼。這是完全正常的!腦神經科學(Neuroscience)研究表明,我們的思緒經常會不自覺地游移(Killingsworth & Gilbert, 2010)。當你注意到思緒飄移時,只要溫和地將注意力帶回呼吸就好,不需要責備自己。 進階練習建議: 1. 身體掃描練習: 除了專注於呼吸,你也可以嘗試將注意力依序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,從腳趾開始,慢慢向上移動到頭頂。這種身體覺察(Body Awareness)練習能增強專注力的廣度和深度。 2. 聲音專注練習: 把注意力放在周圍的聲音上,但不要對聲音作出判斷,只是單純地觀察它們的出現和消失。這種開放式監控(Open Monitoring)可以提升我們的覺察能力。 3. 漸進式時間延長: 當你能夠輕鬆完成五分鐘的練習後,可以逐漸增加時間到七分鐘、十分鐘, 最終達到十五到二十分鐘。研究顯示,持續性的練習能帶來更持久的效果(Lazar...

孩子社交問題的教養方法

當孩子在課堂上脫鞋、拒絕拉手,父母該怎麼看待?這不只是小插曲,而是孩子學習自我表達的契機。從故事中,你或許會發現另一種溫柔的教養方法。以下文章摘自《「聽話」父母養成記——親子同行的敘事實踐之旅》。 合群 VS 合自己 我知道總會有一天會收到老師「關心」的電話,只是不曉得會這麼早,剛剛好兩歲半…… 芭蕾舞老師打來電話,很客氣,大意是心心之前都能主動配合穿舞鞋,但今天上課堅持說自己不曉得穿鞋,老師協助她穿上。上課上到一半,心心突然脫鞋脫襪,還把鞋子甩到一邊…… 爸爸知道後表示要懲罰一週沒有圖書。還好爸爸最近忙,授權給我處理,有時候忙也挺好。 接心心回到家,洗澡,刷牙,講故事,行雲流水一套操作,還有分享今天的芭蕾舞課的動作。   媽媽:今天黃老師打電話給媽媽,溝通一些心心上課的情況。(直入主題) 心心:嗯。(平靜) 媽媽:你知道老師講乜嘢嗎? 心心:不肯著鞋,我唔識穿,我就係唔識。(小傢伙知道我想說什麼。) 媽媽:好啊,明天我們一齊試試看,要怎麼穿,我們一齊學,一齊想辦法。 (心心答應了。穿鞋任務告一段落,接下來是扔鞋了。) 媽媽:老師話上堂上到一半,你就…… 心心:我自己除鞋。(語氣還小驕傲。) 媽媽:除鞋是因為…… 心心:我覺得好緊,大拇指頂住不舒服。 媽媽:喔……原來係咁。(我開始聽到些許眉目)太緊了所以把鞋子除落嚟,之後呢? 心心:我丟鞋。(還配合做了個扔鞋子的動作。) 媽媽:是啊,有沒有碰到其他小朋友啊?(雖然老師沒有說,但我還是想瞭解一下。) 心心:(認真的點頭)有丟到一個姐姐的手,同腳。 (我腦袋嗡嗡響,啊呀,口供不是吻合了嗎?怎麼有新證詞了啊?) 媽媽:心心不小心,還是特登的啊?(我小心試探。) 心心:特登的…… 媽媽:心心是特登的啊……(整理一下開始不安的心情,想再澄清)心心是想同姐姐玩?還是…… 心心:我唔鍾意姐姐。 育兒智慧:如何處理孩子摔倒?學習辨識情緒、培養挫折忍受力的黃金機會。 該不該讓孩子多參加比賽、考取證書?其實答案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別盲目報拼音班、追求牛津腔!醫生媽媽分享在家教導孩子英語心得 我的天,這劇情反轉得太快。本來以為是自理能力問題,變成了所謂的「社交問題」。沒有誰規定要喜歡每個人,不喜歡沒有錯,但表達方式還是分好壞的。 「唔鍾意姐姐,姐姐可能做了些事情讓心心不喜歡,但用鞋子仍這個做法,的確不禮貌,會讓人不舒服,也有危險,blablabla...」 睡前不宜說教,催眠效果太好。 第二天再和老師溝通,拼圖似乎完整了。老師告訴我,芭蕾舞課堂上,會有拉手的動作,作為帶領,小姐姐們也會拉小妹妹手。但心心總會表示,不喜歡拉手,老師已經及時處理,安撫和鼓勵,但心心似乎仍然有不愉快,用了這個方式表達,真是委屈了小姐姐。 於是,除了每天都和她練習穿鞋,還看一些拉手跳舞的片段。更重要的是,一齊討論不想要拉手,如何一邊努力試試看,一邊溫柔的表達。 謝謝老師觀察提醒,提供了寶貴的視角,看到心心需要成長的部分,客觀和體諒都在。也謝謝心心願意學習規矩,也努力在規矩中不忘記自己,不卑和不亢都在。 我也開始理解,孩子在學校和在家,真的可能有不同表現和行為,而正是這些不同,讓成長可以更立體。   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述說,要自在做自己,又要照顧他人的感受,體貼的相處,合群也要合自己,本來就是一輩子的功課,不容易,但是重要的必修課, 媽媽陪你,一齊學。 書名:「聽話」父母養成記——親子同行的敘事實踐之旅 作者:李慧敏 出版社:紅出版(青森文化) 立即購買:https://www.red-publish.com/book/3155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別錯過本書中的更多精彩內容! 【本文章獲紅出版授權轉載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