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5分鐘專注力挑戰】孩子能做到嗎?其實專注力也能訓練!

「孩子坐不住、總是分心?其實專注力不是天生的,透過簡單的5分鐘挑戰,就能慢慢鍛鍊出來。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,效果比想像中更大!」以下文章摘錄自《其實考試可以好easy!——秒速提升學習專注力和記憶力》 魔法練習:五分鐘專注力挑戰 在這個充滿誘惑和干擾的數碼時代,要保持專注確實不容易。但是否知道,只需要短短五分鐘,我們就能開始訓練自己的專注力?這個簡單但有效的練習,源自正念靜觀(Mindfulness Meditation)的概念,被眾多研究證實能有效提升專注力。 為什麼選擇五分鐘? 根據認知科學(Cognitive Science)的研究,大腦就像肌肉一樣需要循序漸進的訓練。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,即使是短短五分鐘的專注力訓練,也能帶來顯著的效果(Tang et al., 2007)。 這就像是在健身房裏,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舉起最重的啞鈴,而是從輕重量開始,慢慢增加。 基礎練習方法: 首先,請找一個安靜、舒適的地方坐下。可以是書桌前的椅子,也可以是床邊。姿勢要放鬆但保持警覺,脊背挺直但不要太緊繃。根據專注力研究專家坎培爾(Campbell, 2018)的建議,良好的坐姿能幫助我們維持清醒的意識狀態。 接着,設定計時器(Timer)五分鐘。建議使用溫和的鬧鐘聲音,避免太過刺耳的提示音,以免打斷練習時的專注狀態。 然後, 輕輕閉上眼睛, 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。感受空氣通過鼻子進入身體, 再從鼻子呼出。不需要刻意改變呼吸的節奏, 只要自然地呼吸就好。這種呼吸覺察(Breath Awareness)是提升專注力的基礎 練習(Davidson & Lutz, 2008)。 在練習過程中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思緒開始飄移:想着今天的功課、明天的考試,或是晚餐要吃什麼。這是完全正常的!腦神經科學(Neuroscience)研究表明,我們的思緒經常會不自覺地游移(Killingsworth & Gilbert, 2010)。當你注意到思緒飄移時,只要溫和地將注意力帶回呼吸就好,不需要責備自己。 進階練習建議: 1. 身體掃描練習: 除了專注於呼吸,你也可以嘗試將注意力依序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,從腳趾開始,慢慢向上移動到頭頂。這種身體覺察(Body Awareness)練習能增強專注力的廣度和深度。 2. 聲音專注練習: 把注意力放在周圍的聲音上,但不要對聲音作出判斷,只是單純地觀察它們的出現和消失。這種開放式監控(Open Monitoring)可以提升我們的覺察能力。 3. 漸進式時間延長: 當你能夠輕鬆完成五分鐘的練習後,可以逐漸增加時間到七分鐘、十分鐘, 最終達到十五到二十分鐘。研究顯示,持續性的練習能帶來更持久的效果(Lazar...

該不該讓孩子多參加比賽、考取證書?其實答案沒你想的那麼簡單

編按:孩子輸了比賽,卻笑得比誰都開心;另一個孩子,雖然表現很好,卻因失落而大哭…… 原來,比賽背後,藏著父母最該看見的東西。以下是《醫生媽媽的升學心法——帶孩子直通理想小學》一書的節錄內容,作者就用另一角度分析狀況,認為讓子女多點參賽經驗也不一定是壞事。比賽獎狀和證書,對考小一有用嗎? 孩子要考取證書和參加比賽嗎? 對於幼稚園學生,獎狀或證書分兩種。 一種是認受性高的,需要許多時間、努力和天份,才能獲頒發的認可。例如是皇家音樂學院的樂器考試,一些認受性高的英語或普通話考試,或者大型機構舉辦的全港性、甚至全國性比賽的獎項,例如數學奧林匹克(奧數)。 另一種是認受性低的,如本地私人教育機構舉辦的小型比賽,包括朗誦、唱歌、跳舞、賽跑、畫畫之類,繳費就能參加,分組進行,一天舉辦20組賽事;除了冠亞季軍,其他一律都是第四名或者優異獎,俗稱「豬肉獎」,像村民分豬肉,保證人人有獎、永不落空。 我覺得,無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獎狀,都不重要。獲得第一種認受性高的獎狀證書的同學,雖然可能真是有過人天份(更大可能,是有「性格堅毅」的父母);可是始終只有5歲,將來不一定可以繼續下去。畢竟只是幼稚園生而已,就算是曠世奇才,天賦也很少會在5歲前顯現出來。 至於第二種的「豬肉獎」,每位幼稚園家長手上都拿著一疊獎狀;小學當然知道它們的價值,所以在這些項目上,學校未必會給予很認真的評價和考慮。 不過,我認為參加這些比賽也是很好的體驗!因為帶孩子去比賽的過程中,不但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創意,而且家長也能觀察到孩子在有壓力的陌生環境中有什麼反應和特性,從而調整親子之間的互動。 幼稚園的孩子怎樣教? 比賽媽媽 前幾年有篇採訪,一位媽媽讓讀幼稚園的孩子參加了過百項比賽,朗誦、唱歌、跳舞、各式運動、繪畫、常識、棋藝、親子廚藝……什麼類型都報名;週末週日的「親子活動」,就是到各個場地比賽、比賽、再比賽。屋裏擺滿了獎盃獎狀,以及領獎時的留念照片。 採訪一出,批評立刻從四方八面湧來。按照社會的主流意見,這位媽媽當然是「功利主意」、「儲證書心態」、「羊群心理」、太注重成敗、扼殺童真、沒有玩樂時間、影響親子關係……教育專家跳出來,強調「名校收小學生不看重這些朗誦獎狀」;名嘴作家繪聲繪色,描述孩子全都是被父母逼著去參賽的,哭哭啼啼地上台,之後還被「怪獸家長」責備表演不夠落力。精明的家長,指出舉辦比賽的機構「為了賺錢,犧牲的是幼稚園BB」,狠批「香港教育真的有病」! 總之,根據現代「標準」,孩子一定要天天在郊外捉蟲嗅花、滾地玩泥,才叫做真正童年;否則,就是逼得太緊,父母罪大惡極。 我倒覺得這位「比賽媽媽」沒有什麼不好,只要她和她的孩子覺得快樂,就行了。 通過比賽競爭,找到差距和不足,促進學習的動機,本來就是正常人生的一部分;我對於那些「不應互相比較」、「比賽扭曲兒童心理」、「要著重過程、不著重成績」、「贏在起跑線的人輸在終點」之類的論調,真是感到無比厭倦。 事實上,媽媽帶年幼孩子去參加比賽,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。 首先,比賽場地遍佈港九新界,很多時候都安排在交通不太便利的地方;兩母子齊心合力、山長水遠地到達目的地,已經算是一種「親子歷險」。 報到等候期間,為了讓孩子保持狀態,要妥善安排作息,準備小食、飲料、消閒書籍玩具,天熱要抹汗扇涼,空調要披件外套,還有找廁所、換表演服、保管財物等,是個不容小覷的挑戰,令媽媽們更加了解如何照顧幼童。 近距離觀察,孩子對陌生場地的適應能力有多高?如何去安撫孩子比賽前的緊張情緒?他們對輸贏成敗的反應是怎樣的?他們懂得去欣賞其他同齡孩子的表現嗎?即使來自同一個家庭,每個孩子的反應和心態都可能大相逕庭;當家長在不同的環境下看清楚子女的性格,便能截長補短,不斷調節教育方式。 最重要的是,父母陪伴子女共同經歷比賽過程、感受情緒起伏、學習面對挫折、認識別人的努力、展現自己的成果,這些亦是珍貴的親子時間和體驗,不見得比公園跑跳或者親子伴讀差多少! 別盲目報拼音班、追求牛津腔!醫生媽媽分享在家教導孩子英語心得 回想兩個女兒幼稚園的時期,參與過的比賽和考取的證書也不少。 比賽有中英文朗誦、唱歌、演講、跳舞、鋼琴、小主播、電腦,證書則有鋼琴一級、芭蕾舞、英文會話、普通話會話等。 大女兒的圍棋比賽 小一時,學校的課外活動,大女兒選擇了圍棋,每星期一堂。我聽她說,課後跟其他初學者同學對弈,每次都輸,從未贏過一局。 我起初覺得難以置信:女兒不笨,尤其擅長算術與邏輯,學什麼都容易上手,何以圍棋卻不堪一擊?而且,就算沒有天份,間中也有一點運氣吧,怎麼可能次次都失手呢? 後來,我帶她參加校際比賽,幾分鐘就敗下陣來,五局全輸,我才不由得不相信,有些人天生真不是學棋的料子(苦笑)。靜如止水的氣質、強韌的身心、出眾的記憶力、錙銖必較的態度、你死我亡的決心、攻彼顧我的智慧、縱觀大勢的能力……這些「國手」的天賦特質,女兒向來都頗為缺乏的。 令我好奇的是,小一學生玩棋,屢戰屢敗、全軍覆沒,即使不發脾氣,也應該稍微不快樂吧?好像跟她一起參賽的男孩,贏一局、輸兩局,當眾哭了起來,這亦是人之常情。 大女兒卻完全沒有被影響,安慰同學說:「你這局敗了不要緊,下一局繼續努力喲!你看我一次都沒有贏過,也是開開心心的,沒什麼大不了。」 回家途中,女兒又跳又笑,十分興奮:「圍棋比賽真好玩,明年我想再參加!」我不禁問:「你完全沒有贏過,也覺得好玩嗎?」她答:「是很好的訓練和娛樂,又可以認識朋友。比賽不一定要贏啊!」 天性豁達的她,竟然真正做到蘇東坡的「勝固欣然,敗亦可喜」。我從來把成敗得失看得極重的,在女兒面前,自覺俗不可耐;看來以後要跟她多多學習了。 小女兒的講故事比賽 小女兒從小愛說話,聲音嘹亮,也喜愛表演。於是在她5歲時,我替她報名參加一個認受性高的機構所舉辦的全港兒童講故事大賽。 講故事並非我的專長,我們也沒有找名師指導,只是改編了一個繪本上的故事,叫做《小螃蟹交朋友》,並四出搜尋了一套小螃蟹的劇服,把這個故事翻譯成口語廣東話,讓小女兒每天練習。 我們兩人研究了許多表演技巧和表達的方法,在網上參考其他小朋友的演出,也在家裏做了很多錄影,對這次比賽做足認真的準備。 小女兒在地區初賽表現優秀,幾十個人之中脫穎而出,進入決賽。 決賽只有20個人。雖然小女兒的表現維持水準,可是其他參賽者實在太過出色,到最後選出冠亞季軍,小女兒與其餘十多個孩子名落孫山。 小女兒開頭沒有特別的反應,直至到拍完照、離開會場、走到街上的時候,突然之間,她情緒激動,淚流滿面,哭聲震天!她平日極少有如此強烈的爆發,登時嚇得我手足無措。 這時我才知道,原來小女兒對輸贏得失看得非常之重,跟姐姐完全相反。 而且,她的失望情緒會即場爆發,不會藏在心裏。 通過帶著幼兒參與各種比賽、考取證書,令父母了解到每個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。 小女兒得失心重,需要慢慢開導,讓她有心理素質去面對將來人生中多不勝數的失敗和低谷;當有失望或傷心的情緒時,該如何表達、面對和化解。 而大女兒沒有得失成敗之心,固然是百毒不侵;但是「無欲無求」的心態,又未必一定是永遠合適的。在這個情況下,要誘導她找出自己內心真正的熱情,尋找追求的目標,才能夠激發起潛能和發揮實力。 如果不帶孩子去參加比賽,我就永遠無法理解到她們這方面的本性! 書名:《醫生媽媽的升學心法——帶孩子直通理想小學》 作者:許嫣 出版社:紅出版(青森文化) 國際書號:978-988-8917-42-6 立即購買:https://www.red-publish.com/book/3159 許嫣 病理學專科醫生,專門接收手術切除的內臟來研究。工作上常接觸重病絕症,故此更珍惜生命中的善與美。 兩個女兒的媽媽,眨眼間已經13歲和11歲。每天以血汗淚水換取孩子的微笑和擁抱,非常划算。 《香港經濟日報》「醫生媽咪」專欄作家,亦曾於《明報》「伊人醫事」、《灼見名家》「杏林舊事」撰寫專欄。 著作包括 《徘徊生死血肉文字間》、《人間春暖細味杏林情》、《醫生新手媽》、《醫生新手媽I:我家有個小學雞》、《醫生媽媽的時間管理術》、《醫生媽媽的親子教養術——12個教養策略 x 28個小學生溫習秘笈》、《醫生媽媽的升學心法——帶孩子直通理想小學》,以及兒童書籍30本《快樂閱讀‧中文書第一級》。 社交媒體 Facebook:許嫣醫生 IG:huimelody 網站:https://melodyhui.com 【本文獲「紅出版」授權轉載。】

別盲目報拼音班、追求牛津腔!醫生媽媽分享在家教導孩子英語心得

(編按:不少爸媽會讓年幼的子女瘋狂的考證書、參加比賽,期望藉此增加成功考入心儀學校的機會,究竟這做法可取嗎?以下是《醫生媽媽的升學心法——帶孩子直通理想小學》一書的節錄內容,作者就用另一角度分析狀況,認為讓子女多點參賽經驗也不一定是壞事。) 孩子的英文不好,要上phonics班嗎? 我的女兒是這樣學習英文的 大女兒出生沒多久,一位經驗豐富的家長朋友送給我一套幼兒英語學習鐳射影碟(DVD),叫做「Preschool Prep Company」。 .Meet the Colors .Meet the Shapes .Meet the Letters .Meet the Numbers .Meet the Sight Words .Meet the Phonics 「你要上班,反正孩子待在家裏,一天到晚對著四面牆壁和家傭;與其無所事事,不如讓她看看這些影碟,學些生字也好。」 影碟的內容,主要是一堆七彩顏色的角色,不斷重複英文字母、數字、顏色、形狀等,配上音樂和情景,簡單而精美,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。 我讓女兒每天看1小時。於是,1歲之前,她就毫不費力地完全掌握這些英文單字的意義、讀法和串法。 另外,女兒也有看其他英語卡通,如 .Bob the Builder .Barney and Friends .Doc McStuffins .Hi-5 .Louie (Draw Me) 隨著年齡增長,女兒的喜好也不斷改變。 那時候,我只讓她們看鐳射影碟,而不是YouTube;這樣可以控制屏幕時間,不會一直不停地看下去。每集卡通片,女兒都會重複看多次。唱唱兒歌、跳跳舞,不但輕鬆掌握英語會話,而且也學懂不少常識和人情世故。 平日在家,她們也會閱讀英文繪本。我還在家中牆壁,貼上大量精美海報,更遍佈女兒的床邊、客廳、浴室。她們每天走出走入,耳濡目染,輕易而舉就認得了許多英文單字。 家中有兩位菲律賓籍家傭,平日用英語跟女兒溝通。 1歲上遊戲班,兩歲上幼兒班,學校都是「雙語教授」的;一半時間用英語,一半時間用中文。 我沒有另外再教女兒英語,也盡量不會跟她們說英語。正如我在前篇《孩子不肯說╱讀中文,要去補習嗎?》所提到,中文難學,英語易學,尤其是在香港,要聽說英語簡直是易如反掌;不單不需要鼓勵,反而應該適當抑制,以免影響孩子在中文學習的發展。 在家也能學好英語 我知道有些家庭,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容易接觸到英文,而家長自己也不懂英語,所以經常會擔心孩子學不好英語。 有家長問我:「應該要讓孩子去補習英文嗎?」 我一向是不贊成孩子補習學科的,只要跟得上幼稚園的程度就可以了。 「我孩子讀的幼稚園程度特別低,孩子什麼都不懂,連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清,怎樣去跟外面幼稚園的人競爭呢?」 如果孩子讀的幼稚園程度過分淺易,那麼家長就自己教孩子吧。 幼稚園的程度,我相信絕大部分家長都能輕易掌握。與孩子一同面對不熟悉的語言,一起成長學習,比花錢、花時間送孩子去外邊的補習班,更有意義。 如果孩子不懂得26個英文字母,就由在房間和客廳張貼精美的英文字母海報開始,每天陪孩子認字閱讀。 陪伴孩子觀看有教育性的英語卡通,並跟他們一起唱兒歌,以身作則,堅持不懈,很快就能見到效果。 自己教孩子的好處,是你能夠完全了解孩子的天份和學習進度。而且,如果孩子將來學懂流利英語,而你卻一竅不通,豈不是少了溝通的橋樑嗎? 「你對學習phonics有什麼看法?」 雖然許多幼稚園都有教授phonics,但有不少家長讓孩子在課外額外補習phonics,這些課程往往很緊迫,難度也高,令到孩子抗拒。家長的想法是,讓孩子強化phonics,對將來小學默書和閱讀會有幫助。 老實說,我小時候學英語時,學校是沒有把「phonics」這一部分從英語中特別切割開來教授的;但卻從沒有阻礙我英語的進度。 我相信那些要孩子外出補習的家長,其實也沒有學過什麼phonics,可能是商業原因,被灌輸了「phonics很重要」這種概念。 我兩個女兒讀的幼稚園有教phonics,我也不知道她們在學什麼,只要跟得上幼稚園的程度,就足夠了,不值得花時間金錢在外邊另外補習。 牛津腔英語重要嗎? 有些家長希望能精益求精。 「我想孩子說『牛津腔英語』,補習時,與外國人不停用英語交談,才能夠學習到本土口音,面試時更有優勢。」 關於這一點,我實在不太認同。把考入小學的希望,寄託在「牛津腔英語」,這種想法是本末倒置的。 幾歲大的孩子,如果說話清楚、有內容、有結構,已經是難能可貴。不論用中文還是英語,只要能與人有效溝通,就足以得到小學的青睞。 如果真的想孩子說「牛津腔」,家長自己應該先學會,然後日常跟孩子用標準英語溝通,豈不事半功倍。為什麼家長自己做不到,卻要求自己四五歲的孩子能夠做到呢? 說到底,我真想不明白說牛津腔英語的重要性。即使你滿口牛津英語、甚至你視英語為「母語」,英國人心底仍然不會當你是一等公民的;在殖民地長大的人最清楚。 曾經參觀一所著名幼稚園,說起幼兒學習中英語,那位校長說得好:「語言是溝通的工具,不論中文還是英語,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流利地使用這些『工具』。」 書名:《醫生媽媽的升學心法——帶孩子直通理想小學》 作者:許嫣 出版社:紅出版(青森文化) 國際書號:978-988-8917-42-6 立即購買:https://www.red-publish.com/book/3159 許嫣 病理學專科醫生,專門接收手術切除的內臟來研究。工作上常接觸重病絕症,故此更珍惜生命中的善與美。 兩個女兒的媽媽,眨眼間已經13歲和11歲。每天以血汗淚水換取孩子的微笑和擁抱,非常划算。 《香港經濟日報》「醫生媽咪」專欄作家,亦曾於《明報》「伊人醫事」、《灼見名家》「杏林舊事」撰寫專欄。 著作包括 《徘徊生死血肉文字間》、《人間春暖細味杏林情》、《醫生新手媽》、《醫生新手媽I:我家有個小學雞》、《醫生媽媽的時間管理術》、《醫生媽媽的親子教養術——12個教養策略 x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