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編按:孩子輸了比賽,卻笑得比誰都開心;另一個孩子,雖然表現很好,卻因失落而大哭……
原來,比賽背後,藏著父母最該看見的東西。以下是《醫生媽媽的升學心法——帶孩子直通理想小學》一書的節錄內容,作者就用另一角度分析狀況,認為讓子女多點參賽經驗也不一定是壞事。比賽獎狀和證書,對考小一有用嗎?
孩子要考取證書和參加比賽嗎?
對於幼稚園學生,獎狀或證書分兩種。
一種是認受性高的,需要許多時間、努力和天份,才能獲頒發的認可。例如是皇家音樂學院的樂器考試,一些認受性高的英語或普通話考試,或者大型機構舉辦的全港性、甚至全國性比賽的獎項,例如數學奧林匹克(奧數)。
另一種是認受性低的,如本地私人教育機構舉辦的小型比賽,包括朗誦、唱歌、跳舞、賽跑、畫畫之類,繳費就能參加,分組進行,一天舉辦20組賽事;除了冠亞季軍,其他一律都是第四名或者優異獎,俗稱「豬肉獎」,像村民分豬肉,保證人人有獎、永不落空。
我覺得,無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獎狀,都不重要。獲得第一種認受性高的獎狀證書的同學,雖然可能真是有過人天份(更大可能,是有「性格堅毅」的父母);可是始終只有5歲,將來不一定可以繼續下去。畢竟只是幼稚園生而已,就算是曠世奇才,天賦也很少會在5歲前顯現出來。
至於第二種的「豬肉獎」,每位幼稚園家長手上都拿著一疊獎狀;小學當然知道它們的價值,所以在這些項目上,學校未必會給予很認真的評價和考慮。
不過,我認為參加這些比賽也是很好的體驗!因為帶孩子去比賽的過程中,不但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創意,而且家長也能觀察到孩子在有壓力的陌生環境中有什麼反應和特性,從而調整親子之間的互動。
幼稚園的孩子怎樣教?
比賽媽媽
前幾年有篇採訪,一位媽媽讓讀幼稚園的孩子參加了過百項比賽,朗誦、唱歌、跳舞、各式運動、繪畫、常識、棋藝、親子廚藝……什麼類型都報名;週末週日的「親子活動」,就是到各個場地比賽、比賽、再比賽。屋裏擺滿了獎盃獎狀,以及領獎時的留念照片。
採訪一出,批評立刻從四方八面湧來。按照社會的主流意見,這位媽媽當然是「功利主意」、「儲證書心態」、「羊群心理」、太注重成敗、扼殺童真、沒有玩樂時間、影響親子關係……教育專家跳出來,強調「名校收小學生不看重這些朗誦獎狀」;名嘴作家繪聲繪色,描述孩子全都是被父母逼著去參賽的,哭哭啼啼地上台,之後還被「怪獸家長」責備表演不夠落力。精明的家長,指出舉辦比賽的機構「為了賺錢,犧牲的是幼稚園BB」,狠批「香港教育真的有病」!
總之,根據現代「標準」,孩子一定要天天在郊外捉蟲嗅花、滾地玩泥,才叫做真正童年;否則,就是逼得太緊,父母罪大惡極。
我倒覺得這位「比賽媽媽」沒有什麼不好,只要她和她的孩子覺得快樂,就行了。
事實上,媽媽帶年幼孩子去參加比賽,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。
首先,比賽場地遍佈港九新界,很多時候都安排在交通不太便利的地方;兩母子齊心合力、山長水遠地到達目的地,已經算是一種「親子歷險」。
報到等候期間,為了讓孩子保持狀態,要妥善安排作息,準備小食、飲料、消閒書籍玩具,天熱要抹汗扇涼,空調要披件外套,還有找廁所、換表演服、保管財物等,是個不容小覷的挑戰,令媽媽們更加了解如何照顧幼童。
近距離觀察,孩子對陌生場地的適應能力有多高?如何去安撫孩子比賽前的緊張情緒?他們對輸贏成敗的反應是怎樣的?他們懂得去欣賞其他同齡孩子的表現嗎?即使來自同一個家庭,每個孩子的反應和心態都可能大相逕庭;當家長在不同的環境下看清楚子女的性格,便能截長補短,不斷調節教育方式。
最重要的是,父母陪伴子女共同經歷比賽過程、感受情緒起伏、學習面對挫折、認識別人的努力、展現自己的成果,這些亦是珍貴的親子時間和體驗,不見得比公園跑跳或者親子伴讀差多少!
別盲目報拼音班、追求牛津腔!醫生媽媽分享在家教導孩子英語心得
回想兩個女兒幼稚園的時期,參與過的比賽和考取的證書也不少。
比賽有中英文朗誦、唱歌、演講、跳舞、鋼琴、小主播、電腦,證書則有鋼琴一級、芭蕾舞、英文會話、普通話會話等。
大女兒的圍棋比賽
小一時,學校的課外活動,大女兒選擇了圍棋,每星期一堂。我聽她說,課後跟其他初學者同學對弈,每次都輸,從未贏過一局。
我起初覺得難以置信:女兒不笨,尤其擅長算術與邏輯,學什麼都容易上手,何以圍棋卻不堪一擊?而且,就算沒有天份,間中也有一點運氣吧,怎麼可能次次都失手呢?
後來,我帶她參加校際比賽,幾分鐘就敗下陣來,五局全輸,我才不由得不相信,有些人天生真不是學棋的料子(苦笑)。靜如止水的氣質、強韌的身心、出眾的記憶力、錙銖必較的態度、你死我亡的決心、攻彼顧我的智慧、縱觀大勢的能力……這些「國手」的天賦特質,女兒向來都頗為缺乏的。
令我好奇的是,小一學生玩棋,屢戰屢敗、全軍覆沒,即使不發脾氣,也應該稍微不快樂吧?好像跟她一起參賽的男孩,贏一局、輸兩局,當眾哭了起來,這亦是人之常情。
大女兒卻完全沒有被影響,安慰同學說:「你這局敗了不要緊,下一局繼續努力喲!你看我一次都沒有贏過,也是開開心心的,沒什麼大不了。」
回家途中,女兒又跳又笑,十分興奮:「圍棋比賽真好玩,明年我想再參加!」我不禁問:「你完全沒有贏過,也覺得好玩嗎?」她答:「是很好的訓練和娛樂,又可以認識朋友。比賽不一定要贏啊!」
天性豁達的她,竟然真正做到蘇東坡的「勝固欣然,敗亦可喜」。我從來把成敗得失看得極重的,在女兒面前,自覺俗不可耐;看來以後要跟她多多學習了。
小女兒的講故事比賽
小女兒從小愛說話,聲音嘹亮,也喜愛表演。於是在她5歲時,我替她報名參加一個認受性高的機構所舉辦的全港兒童講故事大賽。
講故事並非我的專長,我們也沒有找名師指導,只是改編了一個繪本上的故事,叫做《小螃蟹交朋友》,並四出搜尋了一套小螃蟹的劇服,把這個故事翻譯成口語廣東話,讓小女兒每天練習。
我們兩人研究了許多表演技巧和表達的方法,在網上參考其他小朋友的演出,也在家裏做了很多錄影,對這次比賽做足認真的準備。
小女兒在地區初賽表現優秀,幾十個人之中脫穎而出,進入決賽。
決賽只有20個人。雖然小女兒的表現維持水準,可是其他參賽者實在太過出色,到最後選出冠亞季軍,小女兒與其餘十多個孩子名落孫山。
小女兒開頭沒有特別的反應,直至到拍完照、離開會場、走到街上的時候,突然之間,她情緒激動,淚流滿面,哭聲震天!她平日極少有如此強烈的爆發,登時嚇得我手足無措。
這時我才知道,原來小女兒對輸贏得失看得非常之重,跟姐姐完全相反。
而且,她的失望情緒會即場爆發,不會藏在心裏。
通過帶著幼兒參與各種比賽、考取證書,令父母了解到每個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小女兒得失心重,需要慢慢開導,讓她有心理素質去面對將來人生中多不勝數的失敗和低谷;當有失望或傷心的情緒時,該如何表達、面對和化解。
而大女兒沒有得失成敗之心,固然是百毒不侵;但是「無欲無求」的心態,又未必一定是永遠合適的。在這個情況下,要誘導她找出自己內心真正的熱情,尋找追求的目標,才能夠激發起潛能和發揮實力。
如果不帶孩子去參加比賽,我就永遠無法理解到她們這方面的本性!
書名:《醫生媽媽的升學心法——帶孩子直通理想小學》
作者:許嫣
出版社:紅出版(青森文化)
國際書號:978-988-8917-42-6
立即購買:https://www.red-publish.com/book/3159
【本文獲「紅出版」授權轉載。】